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办法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12 14:36:59  浏览:8859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办法

湖南省人大常委会


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办法
湖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00年5月27日经湖南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自2000年10月1日起施行)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科技成果转化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科学技术行政部门管理、指导和协调本行政区域内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第四条 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力量,应当建立健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增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采用多种形式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活动。
第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科技成果的转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制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措施,组织实施有关重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目标管理责任制。
第六条 省人民政府授权省科学技术行政部门定期发布科技成果目录和科技成果重点转化项目指南。下列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实施应当优先安排和支持:
(一)明显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的;
(二)加速高新技术开发,提高国内、国际市场竞争能力,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
(三)促进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推动农业产业化的;
(四)合理开发利用资源,节约能源,防治环境污染,降低消耗的;
(五)综合治理江河湖库,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
(六)提高人口素质,保障大众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
(七)促进科技扶贫开发,推动边远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
第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行政部门应当优先把科技成果重点转化项目列入产业发展计划,并加强督查和落实。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科学技术行政部门对重点科技成果转化的结果应当定期公布。
第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组织实施的重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可以由同级科学技术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择优确定项目承担单位。
第九条 鼓励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联合或者独立参与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投标,或者以其他方式实施科技成果转化。
鼓励境外、省外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以及科技成果持有者来本省实施科技成果转化。
民营科技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活动中,享有与国有企业同等的权利。
第十条 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应当采取措施,鼓励和促进本单位的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成果在完成后一年内未实施转化的,在不变更职务科技成果权属的前提下,应当支持科技成果完成人和参加人实施转化。具体实施由双方依照签订的协议进行。
第十一条 科技人员在不侵害本单位合法权益的前提下,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到其他单位兼职从事科技成果转化活动。
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科技人员可以离岗创办高新技术企业或者到其他高新技术企业从事科技成果转化活动。具体办法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二条 高新技术企业可以吸收本单位的科技、管理人员参股。企业实行公司制改造时,主要科技、管理人员可以作为公司发起人。
第十三条 科技成果持有人以科技成果作价入股实施转化的,其股份可以达到公司或者企业注册资本的百分之二十,其中以高新技术成果作价入股实施转化的,其股份可以达到公司或者企业注册资本的百分之三十五。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第十四条 以技术转让、作价入股等形式转化科技成果,法律、法规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需要对该科技成果进行检测的,应当由国家或者省科学技术行政部门和质量技术监督行政部门认定的科技成果检测机构检测。法律、法规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需要对该科技成果进行价值评估的,应
当由依法认定的科技成果评估机构评估。
科技成果检测和价值评估机构应当公正、客观,不得提供虚假的检测结果或者评估证明。
第十五条 鼓励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健全区域中介服务体系,逐步实现中介服务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
引导各种技术创新服务机构、技术评估机构、技术经纪机构以及信息咨询服务机构等中介机构,为企业提供经营管理、技术、市场营销、信息等方面的服务。
在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从事经纪业务的人员,应当具备国家和省规定的条件,取得资格证书。
对以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为主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经认定后可以按照非营利机构运作和管理。
第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规定逐年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
省人民政府应当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设,安排一定比例的基本建设资金用于建设省级重点工程技术中心、中间试验基地、工业性试验基地和农村试验示范基地。
第十七条 省人民政府、设区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和有条件的县(市)人民政府应当依照国家规定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用于支持高投入、高风险、高产出的科技成果的转化,其资金由政府、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提供。
第十八条 鼓励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依照国家规定建立科技成果转化风险基金。
第十九条 企业是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应当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企业应当按照上年度销售总额的百分之一点五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应当按照上年度销售总额的百分之五以上提取经费,用于引进、研究开发和转化科技成果。
企业引进大型项目的投资预算中应当安排相应比例用于引进项目的技术创新。
第二十条 从事技术转让、技术开发、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等科技成果转化活动,依照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第二十一条 科技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应当作为其晋职和评聘专业技术职务的依据。
第二十二条 单位和个人从事科技成果转化活动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对侵犯其合法权益的行为,有关部门应当依法处理。
第二十三条 对在科技成果转化活动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人民政府或者有关行政部门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十四条 科技成果完成单位将其职务科技成果转让给他人的,单位应当从转让该项科技成果所取得的净收入中提取不低于百分之二十的比例,对完成该项科技成果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员给予奖励。
采用股份形式的企业实施转化的,可以用不低于科技成果入股时作价金额百分之二十的股份,对实施转化做出重要贡献的有关人员给予奖励。
第二十五条 企业事业单位独立研究开发或者与其他单位合作研究开发的科技成果转化成功投产后,单位应当连续三至五年从实施该科技成果年净收入中提取不低于百分之五的比例,对完成该项科技成果作出重要贡献的人员给予奖励。
第二十六条 对违反本办法的单位和个人,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科学技术行政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有关规定处理。其中给予罚款处罚的,按照下列规定执行:
(一)依照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二条规定处以罚款的,罚款额为违法所得的一倍以上三倍以下;
(二)依照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第三十四条、第三十六条规定处以罚款的,罚款额为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
第二十七条 科学技术行政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工作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活动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所指科技成果,是指为提高生产力水平,在科学技术研究与技术开发活动中,通过调查、考察、试验、研制等科学方法所取得的具有创新性、先进性和适用性的应用技术成果。
本办法所指高新技术成果,是指在高新技术领域中所取得的具有高智力、高投入、高风险、高效益等特点的应用技术成果。
本办法所指的科技成果转化,是指对应用技术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产业等活动。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自2000年10月1日起施行。1994年4月28日湖南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的《湖南省科学技术成果推广条例》同时废止。



2000年5月27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丹东市人民政府关于发布《丹东市雷电灾害防御管理规定》的通知

辽宁省丹东市人民政府


关于发布《丹东市雷电灾害防御管理规定》的通知

丹政发〔2005〕49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
《丹东市雷电灾害防御管理规定》业经2005年 11月10日市政府第32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发布施行。




丹东市人民政府

二○○五年十一月十八日





丹东市雷电灾害防御管理规定

第一条 为了防御和减轻雷电灾害,保护国家利益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中国气象局《防雷减灾管理办法》和《辽宁省雷电灾害防御管理规定》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凡在我市行政区域内进行雷电灾害防御工作,均应遵守本规定。
第三条 市、县(市)气象主管机构在上级气象主管机构和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雷电灾害防御管理工作。建设、公安、消防、安全生产监督等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雷电灾害防御的有关工作。
电力企业负责高压电力设施的雷电灾害防御工作,并接受气象主管机构的监督和指导。
第四条 下列场所或设施,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安装防雷装置:
(一)建(构)筑物防雷设计规范规定的一、二、三类防雷建(构)筑物;
(二)易燃易爆品、危险化学品等物品的生产、经营或者贮存场所;
(三)电力、广播电视、通信设施和交通运输、医疗卫生、金融证券,文化教育、体育、旅游、娱乐场所、文物保护以及计算机信息系统等社会公共服务设施。
(四)国家规定应当安装防雷装置的其他场所和设施。
防雷装置必须符合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规定的使用要求。
第五条 从事防雷装置设计、施工、检测的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取得相应资质证书。
第六条 防雷装置设计须经当地气象主管机构审核。防雷装置设计审核应当按照当地政府公共行政服务中心基本建设项目联合审批流程办理。
新建、扩建、改建工程的防雷装置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检测、同时投入使用。
第七条 防雷装置设计经当地气象主管机构审核合格后,应当及时办结审核手续,并向建设单位发给《防雷装置设计核准书》。
防雷装置设计经当地气象主管机构审核不合格的,应当出具《防雷装置设计修改意见书》。建设单位进行设计修改后重新报审。
防雷装置设计未经审核同意的,不得安装施工。
第八条 建设单位应当按照经核准的防雷装置设计图纸组织施工。在施工中需要变更和修改防雷设计的,建设单位必须重新报审。
第九条 防雷装置竣工必须经当地气象主管机构验收合格,办结有关验收手续,并及时发给《防雷装置验收合格证》后,方可投入使用。
防雷装置竣工验收不合格的,应当出具《防雷装置整改意见书》,改正后重新验收。未经验收合格的,不得投入使用。
防雷装置验收由气象主管机构会同建设等行政主管部门实行综合验收。
第十条 投入使用后的防雷装置实行定期检测制度。防雷装置应当每年检测一次,对易燃易爆、化工放射等危险品生产、经营、贮存场所的防雷装置应当每半年检测一次。防雷装置的产权单位或者使用单位,应当积极配合检测。
第十一条 具有防雷检测资质的检测单位对防雷装置实施检测后,应当出具检测报告。不合格的,提出整改意见。发现严重事故隐患的,应当立即告知防雷装置产权单位或者使用单位,并向当地气象主管机构报告。
防雷检测单位必须执行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防雷检测报告数据应当科学、公正、准确。防雷装置检测单位应当对检测结果负责。
第十二条 防雷装置的产权单位或者使用单位应当指定专人做好防雷装置的日常维护工作。防雷装置存在隐患或者发生故障应当及时维修。防雷装置修复后,应当申请当地从事防雷装置检测单位重新检测。
第十三条 各相关部门和单位制定自然灾害应急预案时,应当包括雷电灾害的内容。
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加强雷电灾害调查、统计和鉴定工作,按照有关规定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气象主管机构报告雷电灾害情况,并将统计分析结果向社会公布。
第十四条 雷电灾害发生后,受灾单位负责人接到灾情报告后迅速采取有效措施组织抢救,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立即如实报告当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气象主管机构。任何单位和个人对雷电灾害不得瞒报、谎报或者拖延上报。
第十五条 气象主管机构要加强防雷装置设计审核、竣工验收和防雷装置检测等工作的监督与检查,建立健全监督制度,履行监督责任。
第十六条 气象主管机构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时,有权采取下列措施:
(一)要求被检查的单位或者个人提供有关防雷装置设计图纸等文件和资料,进行查询或者予以复制;
(二)要求被检查的单位或者个人就有关防雷建筑物设计、安装、检测、验收和投入使用的情况做出说明;
(三)进入有关建筑物和现场进行检查。
第十七条 违反本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责令限期改正,并依据规范自由裁量权的规定程序予以处罚。其中,情节较轻,没有造成影响的,责令限期整改,可以处1000元至1万元罚款;情节较重,造成一定损失的,责令限期整改,可以处1万元至2万元罚款;情节严重,造成较大损失的,责令限期整改,可以处2万元至3万元罚款,但罚款的最高数额不得超过3万元。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对单位负责人可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涂改、伪造、倒卖、出租、出借、挂靠资质证书、资格证书或者许可文件的;
(二)向负责监督检查的机构隐瞒有关情况、提供虚假材料或者拒绝提供反映其活动情况的真实材料的;
(三)对重大雷电灾害事故隐瞒不报的。
第十八条 违反本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按照权限责令改正,并依据规范自由裁量权的规定程序予以处罚。其中,情节较轻,没有造成影响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情节较轻,造成一定影响的,责令改正,可以处1000元至1万元罚款;情节较重,造成一定损失的,责令改正,可以处1万元至2万元罚款;情节严重,造成较大损失的,责令改正,可以处2万元至3万元罚款,但罚款的最高数额不得超过3万元。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一)不具备防雷检测、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或者施工资质,擅自从事防雷检测、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或者施工的;
(二)超出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或者施工资质等级从事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或者施工的;
(三)防雷装置设计未经当地气象主管机构审核或者审核未通过,擅自施工的;
(四)防雷装置未经当地气象主管机构验收或者未取得合格证书,擅自投入使用的;
(五)应当安装防雷装置而拒不安装的;
(六)使用不符合使用要求的防雷装置或者产品的;
(七)已有防雷装置,拒绝进行检测或者经检测不合格又拒不整改的。
第十九条 雷电灾害防御管理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在防雷装置设计审核、施工监督、竣工验收中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
(二)要求有关单位和个人购买其指定的雷电防护产品的。
第二十条 本规定未作规定的,按照国家、省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一条 本规定中下列用语的含义是:
(一)雷电灾害,是指因直击雷、雷电感应、雷电波侵入等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二)防雷装置,是指由接闪器(包括避雷针、带、线、网)、引下线、接地线、接地体以及其他连接导体构成的具有防御直击雷性能的专业系统,或者由电磁屏蔽、电涌保护器等电位连接、共用接地网以及其他连接导体构成的具有防御雷电感应和雷电波侵入性能的专业系统。
(三)高压电力设施,是指额定电压为1千伏以上的电力设施。
第二十二条 本规定自2005年12月1日起施行。

丹东市人民政府
二○○五年十一月十八日



天津市引滦水源污染防治管理条例

天津市人大常委会


天津市引滦水源污染防治管理条例



(2002年4月18日天津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本市行政区域内引滦水源保护,防治污染,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引滦水源的污染防治和管理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 市人民政府和引滦水源保护区所在地的区、县人民政府,对引滦水源环境质量负责,应当将引滦水源保护工作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采取防治水污染、提高水体自净能力的对策和措施。

  第四条 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条例的组织实施和引滦水源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

  引滦水源保护区所在地的区、县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内引滦水源水污染防治的具体监督管理。

  水利、规划、土地、建设、财政、卫生、公安、农业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引滦水源保护的相关管理工作。

  第五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责任保护引滦水源环境,有权对污染引滦水源的行为进行监督、制止和检举。



第二章 引滦水源保护区范围

  第六条 引滦水源保护区包括警戒区、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和其他引滦工程管理范围。

  第七条 警戒区的范围:

  (一)于桥水库周边二十二米高程线以内。

  (二)尔王庄水库环库公路以内。

  (三)引滦输水明渠两堤外坡脚以内。

  第八条 一级保护区的范围:

  (一)于桥水库,南面从水库大坝南端向东至十百户么喝山环库公路以内;从么喝山至西龙虎峪二十四米高程线以内;东面和北面从警戒线向外扩延三百米;西面大坝外坡脚以内。

  (二)尔王庄水库,南面从水库管理处向东至高庄户桥梅丰公路以内;东面从高庄户桥向北至孙校庄正东青龙湾故道右堤以内;北面从孙校庄正东穿孙校庄村南至东中心台乡村公路以内;西面从东中心台至水库管理处大尔公路以内。

  (三)引滦输水明渠两堤从外坡脚向外各扩延五百米。

  第九条 二级保护区的范围:

  (一)于桥水库,南面南山分水岭以内;东面以东龙虎峪南山穿龙北沿省界过朱官屯至出头岭以内;北面从一级保护区界限向外扩延五公里;西面从大坝外坡脚向外扩延五百米。

  (二)尔王庄水库,由警戒区向外扩延五公里一级保护区以外的范围。

  第十条 其他引滦工程管理范围,由市人民政府规定。

  第十一条 市人民政府和引滦水源保护区所在地的区、县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条例规定的警戒区和一级保护区范围,设置明显的保护标志。



第三章 防止引滦水源污染

  第十二条 警戒区内禁止下列行为:

  (一)排放油类、酸液、碱液和含有放射性物质的废水以及有毒有害废液;

  (二)排放污水、工业废水;

  (三)堆放、贮存和倾倒工业废渣、垃圾、粪便、固体废弃物以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质;

  (四)新建、扩建、改建与供水设施、水电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

  (五)饲养畜禽和从事集约化水产养殖;

  (六)使用炸药、有毒物质或者电网捕杀鱼类以及使用机动船只进行水产捕捞;

  (七)在水体中洗涤衣物、清洗车辆和容器;

  (八)进行各种旅游和旅游服务活动;

  (九)进行水上体育和娱乐活动。

  第十三条 一级保护区内禁止下列行为:

  (一)排放油类、酸液、碱液和含有放射性物质的废水以及有毒有害废液;

  (二)向水体排放污水、工业废水;

  (三)堆放、贮存和倾倒工业废渣、固体废弃物以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质;

  (四)新建、扩建与供水设施、水电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

  第十四条 二级保护区内禁止下列行为:

  (一)新建、扩建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

  (二)超过国家和本市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或者总量控制要求,排放污染物。

  第十五条 在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内改建的建设项目,不得扩大建设规模,必须使污染物排放达到国家和本市规定的排放标准,必须削减污染物排放量。

  第十六条 引滦水源保护区内禁止使用剧毒和高残留农药。

  第十七条 引滦水源保护区内禁止采石、放牧、乱砍滥伐树木、破坏植被,禁止未经批准擅自采砂、取土等行为。

  第十八条 禁止破坏引滦水源保护区的防护设施和保护标志。

  第十九条 于桥水库周边地区开发建设总体规划,由蓟县人民政府会同市环境保护、规划、土地、水利等部门共同编制,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于桥水库周边地区的开发建设,必须执行统一的开发建设总体规划。

  第二十条 市和引滦水源保护区所在地的区、县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社会各方面力量开展植树造林,保护自然植被,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

  第二十一条 在引滦水源保护区内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和组织落实本单位引滦水源保护责任制,制定防止污染水源的应急措施。

  引滦水源水厂应当加强水质监测,定期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监测结果,协助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水厂卫生保护区范围内发生的水污染事故进行调查。

  第二十二条 引滦水源保护区内发生或者可能发生水污染事故的,肇事单位或者个人应当立即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污染,并向区、县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区、县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立即派员到达现场,采取应急措施控制污染扩散,并报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采取其他强制性应急措施,同时向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接到水污染事故报告后,应当立即组织有关部门进行监测和调查,并对事故进行处理。



第四章 政府及其部门的职责

  第二十三条 市人民政府的职责:

  (一)对引滦水源保护和污染防治工作进行统一领导和规划;

  (二)对有关部门和区、县人民政府落实引滦水源保护和污染防治责任制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三)统筹安排库区移民搬迁工作;

  (四)其他需要协调解决的事项。

  市人民政府设立库区移民发展基金,具体办法由市人民政府制定。

  第二十四条 引滦水源保护区所在地区、县人民政府的职责:

  (一)领导本行政区域内引滦水源保护和污染防治工作;

  (二)建立引滦水源保护和污染防治工作责任制,组织有关部门具体实施;

  (三)控制引滦水源保护区内人口机械增长;

  (四)具体组织安排库区移民搬迁和警戒区、一级保护区内与保护水源无关设施的拆除搬迁工作。

  第二十五条 市和引滦水源保护区所在地区、县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

  (一)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引滦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规划;

  (二)负责引滦水源保护区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管理工作;

  (三)负责引滦水源保护区的水质监测、评价和发布工作;

  (四)了解引滦水源水量的调度情况,定期向同级人民政府报告引滦水源水质情况;

  (五)负责对于桥水库内船只种类和数量的总量控制;

  (六)负责调查处理水污染事故和纠纷。

  第二十六条 市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

  (一)协同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引滦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规划;

  (二)对引滦水源保护区的水质进行监测,并向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通报监测结果;

  (三)负责引滦水库、河道、明渠及其闸、坝、口、门的管理,防止水体污染;

  (四)负责引滦水源水利工程的建设、改造和现有设施的维护、管理;

  (五)协同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引滦水源发生的水污染事故进行调查。

  第二十七条 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

  (一)对引滦水源保护区内建设项目的规划实施统一管理;

  (二)对规定可以在引滦水源保护区内建设的工程项目,应当严格审批;批准建设的工程项目的选址、定点,应当征得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市水行政主管部门的同意。

  第二十八条 公安机关应当加强引滦水源保护区治安秩序的管理和治安保卫工作,维护引滦水源保护区的公共安全。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市或者区、县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治理、停业、关闭或者拆除;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处以五万元以下罚款:

  (一)在警戒区、一级保护区内新建、扩建与供水设施、水电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

  (二)在二级保护区内超过国家和本市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或者总量控制要求,排放污染物的;

  (三)在二级保护区内新建、扩建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或者在一级、二级保护区内改建的建设项目污染物排放未达到国家和本市规定的排放标准或者未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的。

  第三十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没收违法物品或者工具,对责任单位可处以二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对直接责任人员可处以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一)在警戒区和一级保护区内排放油类、酸液、碱液和含有放射性物质废水或者其他有毒有害废液的;

  (二)在警戒区内排放污水或者工业废水的;

  (三)在一级保护区内向水体排放污水或者工业废水的;

  (四)在发生或者可能发生水污染事故时,肇事单位或者个人不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污染,或者不立即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的。

  第三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恢复原状,没收违法物品和工具,对责任单位可处以二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对直接责任人员可处以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一)在警戒区、一级保护区内堆放、贮存或者倾倒工业废渣、垃圾、粪便、固体废弃物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的;

  (二)在警戒区内饲养畜禽和从事集约化水产养殖的;

  (三)在警戒区水体中使用炸药、有毒物质或者电网捕杀鱼类以及使用机动船只进行水产捕捞的;

  (四)在警戒区水体中洗涤衣物、清洗车辆或者容器的;

  (五)在警戒区内进行各种旅游、旅游服务或者水上体育、娱乐活动的;

  (六)破坏引滦水源保护区的防护设施或者保护标志的。

  对在警戒区内直接向水体排放油类、酸液、碱液和含有放射性物质废水或者其他有毒有害废液以及污水、工业废水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可以依据本条第一款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三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在引滦水源保护区内采石、放牧、乱砍滥伐树木、破坏植被,或者未经批准擅自采砂、取土的,由环境保护、水利、林业、土地等部门依据相关法律、行政法规予以处罚。

  第三十三条 拒绝、阻碍行政执法人员在引滦水源保护区内依法执行公务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规定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四条 本条例规定负有引滦水源环境保护执法责任的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不依法履行管理职责,对污染引滦水源违法行为不予制止,或者致使污染后果扩大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对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五条 本条例自2002年7月1日起施行。市人民政府1992年9月8日发布的《天津市境内引滦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同时废止。